中国历代皇室法典都规定了在登基、承位、祭奠、开元等重大活动伊始要戒斋三日、沐浴更衣的祖典,众多的洗浴礼仪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中国这个“礼仪之邦”的代表性礼仪之一。
儒家文化“有澡身而浴德,与其澡于水,宁澡于德”之说。孔子的门生曾点把洗澡作为一种至美的人生境界加以赞赏:“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”表明中国洗浴文化的传统,不仅在于发肤之康洁,而且更讲求品行之端庄、德行之良好。
而温泉沐浴,更是沐浴文化中的尊贵典范。其中,在公元745-755年间,每年10月,唐玄宗都要偕贵妃姊妹和亲信大臣都要去温泉“避寒”,直至翌年暮春才返回京师长安。从开元二年到天宝十四年间(714-755年),唐玄宗共正式出游36次。临时短期出游不计其数。每次出游均有百官羽卫随行,简直把中央政府机关全部搬到温泉。温泉成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见证。从“温泉水滑洗凝脂”,到“渔阳鼙鼓动地来,惊破霓裳羽衣曲”,一段凄婉感人的历史故事。杨贵妃无疑成为了中国温泉品牌的形象大使,成为了中国温泉文化的首席代言人。唐人风流虽已随风逝,但温泉文化却世代流传。
温泉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瑰宝。温泉的医疗保健作用,在远古就有记载。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在《温泉赋》中曾提到:“有病厉兮,温泉泊焉”。
据资料记载,历史上温泉的利用起源于秦朝,最为辉煌的时候就是唐代,唐“华清宫”就是唐代温泉沐浴文化的代表。而那时的温泉,多数只是为皇亲国戚、高官贵人所享乐,以求达到长生不老、容颜永驻的目的。有名的“贵妃出浴”就是人所共知的历史。
新中国成立以后,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,温泉疗法更广泛应用于临床,在保健康复及疾病治疗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在全国范围内已陆续建成规模不等的温泉疗养院400多处,病床10万多张。其中较为著名的有“辽宁汤岗子泉”、“陕西临潼华清池”等。
与此同时,还成立了一批温泉医疗机构,从事理论研究,并取得很多重要研究成果,从而使我国温泉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。
可以看出,这个时代的温泉,多是属于“疗养”的概念。
到了现代,温泉的利用除“疗养”外,还被引入宾馆酒店、居民楼作为洗澡的热水资源,或被作为清洁能源来利用。北方也有用于温泉采暖、供热等。日本人喜爱沐浴温泉在全世界都有名,但日本温泉只是居民日常的生活所需,就像广东人每天都需要冲凉一样。日本80%的酒店都有温泉,但都是酒店的配套项目,而不是温泉旅游。
因此,20世纪末以前,温泉的利用仅仅停留在“疗养”概念,或作为酒店的配套等,温泉未能被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认识和利用,远远未能形成温泉旅游的概念。
直到1998年,中国第一家露天温泉旅游度假村——珠海御温泉建成开业,从此开创了一种温泉资源开发、利用、经营、管理的全新理念和模式,一个新兴的旅游产业——温泉养生休闲度假旅游开始在广东兴起,并在短短的几年内在全国范围得到非常迅速的发展,成为旅游产业里一朵鲜艳、靓丽的奇葩。到2003年,天沐温泉作为后起之秀,担负起思考中国沐浴文化出路的重担,提出了天沐沐汤礼仪——九步六法,从而使温泉行业走上了文化为标杆的康荘大道。
那么什么叫温泉旅游呢?即以沐浴温泉文化为目的,达到健身、养生、休闲、度假效果的旅游。
温泉旅游中,温泉成为一种主导产品,客房、餐饮、娱乐为温泉而配套,人们主要为沐浴温泉而来。为更好地沐浴温泉,他们住在酒店里,吃在各式风味餐厅里,尽情地享受休闲假日生活。在这里,经营的是温泉沐浴文化,经营的是养生、健康。通过温泉沐浴和接受亲情服务,游人的心情得到放松,心灵得到升华,性情得到陶冶,价值得到升华,健康投资得到回报。
温泉养生休闲度假旅游,把温泉的养生功能与休闲度假旅游概念完美融合,温泉已不再是“疗养”的代名词,温泉已不是洗浴中心的大澡堂子,而成为养生、休闲、度假、旅游的文化载体。在这里,温泉的内涵得以扩大,温泉健康投资的目标群得到延伸,温泉有了新的生命力。
以沐浴温泉为目的、达到健身、养生、休闲、度假效果的温泉旅游,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健康投资,而且是在旅游中获得健康。“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